王纪洁
中国钱币几千年的发展,创造了辉煌的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中国钱币文化可谓是独具一格,先秦时期在不同地区使用型制各异的刀币、布币和圜钱。秦统一中国后,主要以圆形方孔为铸币型制。到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白银逐渐开始在流通领域使用。但在这一过程中,方孔圆钱始终参与流通,占主导地位。中国古代铸币是世界上唯一持续铸造两千多年而未曾间断且型制基本保持一致的历史遗物,与其他文物相比,古代钱币历史发展脉络清晰,种类繁多,存世量巨大,内涵丰富,是我们普及历史知识、传播传统文化最好的教科书之一。
钱币,这一贯穿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的载体,全面反映了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不仅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具有钱币职能,而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能多层次真实形象地反映人类文明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钱币文化是指历代钱币在铸造、使用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体反映。通过深入梳理和归纳,我们认为钱币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钱币实物本身的研究和探讨
这类研究主要包括钱币的型制、大小、轻重、钱文、质地、年代、特征等。对这些内容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钱币本身的基本特点。
(一)铸币型制
我国铸币的型制一般由政府统一规定,具体包括钱径、钱穿的大小,钱体的轻重厚薄、内外廓的宽狭、钱背的深浅等诸多方面。我国自金属铸币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不同时代的钱币型制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近似,有的差别很大。在中国古钱币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金属铸币型制经历了一个低级向高级、由原始粗糙向规范进步、类型由多元向一元化发展。
(二)铭文书写
中国古钱币上的钱文多为纪重、纪地、纪值、纪年号,兼有日、月、星辰,各种文字和符号丰富多彩,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是一幅集书法艺术演变之大成的历史画卷。以中国为首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与西方钱币文化截然不同。西方钱币以图案、神像为主题,表现了西方社会神圣的宗教图腾和崇拜风尚。中国钱币无论正背大都没有图案,均以汉字为主体,钱文不仅涉及朝代的变迁,从中也可看到了我国文字及书体变化发展的痕迹。因为古钱币是唯一全景式记录了汉字演变全过程的载体,除了甲骨文外的其他汉字形体在其上面都有反映,是研究书法史的好资料。
(三)钱币材质
科学家和钱币学家对历代钱币进行了大量的检测分析,揭示了古钱的内在实质,包括它的合金组成情况,原材料的组合和性能,而且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发现了不同时期、不同钱币采用的不用原料,把握了不同时期钱币的合金组成,以及循序渐进的演变规律。中国古代金属铸币的材质都选用铜、铁、铅、锡等普通金属,也有少部分采用金、银等贵金属,但这些大都是皇室贵族用作赏赐之物,或政府作大额支付之用,不作普通流通钱币使用。即使部分国家或地区采用贵金属制造钱币,其使用的时间也不会太长久。由于携带大量的铜钱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自始至终,铜钱一直在流通流域占主导地位。
二、对钱币使用过程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这类研究包括流通方式、购买力、比价、流通渠道等。这些有助于我们梳理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物价指数、普通百姓生活水平等变化。
(一)分等流通
我国钱币分等流通很早就产生,是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商品交换的品种、质量和支付方式也越复杂,这就势必要求钱币的面额有多等次的合理配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无论是布币、刀币,还是圜钱,都有大小二等,甚至还有三等。发展到两宋时期,分等流通更是有了较大发展,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等区分,形成了多等次配套流通的局面。这种制度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比较相适应。
(二)购买力
钱币购买力是当今经济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单位钱币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费用的能力。我国古代钱币单位是一文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一两白银和一两黄金三种。这三种钱币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在唐宋以后相差不大,史书记载和换算的数据比较稳定可信。铜钱是常用的钱币媒介,其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等于1000文。流通领域最常见的是小平钱(即一文钱),另外还有折二、折三、折十钱,甚至当百、当千等大面额钱,后者是当时通货膨胀的产物。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经常发生变动。
(三)流通渠道
中国古代钱币大都由官府统一铸造和发行。因为当时人们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有限,钱币的发行量没有严格的监管措施,主要由当时朝廷财政困难与否决定,对钱币流通形式的采用没有任何限制性的规定。所以,我国古代钱币的流通无论是投放和回笼都相对简单。从当时钱币的发行量可以看出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三、对钱币背后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探讨
这类研究包括商业、冶金史学、历史地理学、衡制史、交通运输史、民俗学等。中国钱币史的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也集中体现了政治、文化的发展,这些内容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因为每枚钱币背后历史信息量巨大,涵盖了文明社会整个发展状况。
(一)钱币衡制
中国钱币的衡制,早期以称量为单位。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钱币中,钱币纪重单位有 “化”“铢”“两”和“釿”等。自唐朝开元通宝钱之后,币制形成了新的系统,开始以一钱为二铢四絫,积十钱为一两,形成十进位制,开后世两以下十进位衡法之始,下至清朝基本相沿不变。同时,唐朝始终把一枚小钱的单位称为“文”,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开元通宝”钱因为大小轻重合宜,型制俊美,携带方便,广为流传。
(二)钱币铸造
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金属铸造活动。中国古代的钱币铸造技术,有着很高的科技含量,它发展的每一步,都包含着重大的科学技术发明和创新。在早期阶段,钱币生产继承了商周以来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技术,采用块范浇铸。秦汉以来,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钱币的需求,汉代产生了叠铸工艺,其高度发展的程度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唐宋以后广泛采用了翻砂铸钱工艺,其工艺技术直到今天仍为许多现代化企业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的钱币铸造技术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推动了中国冶金技术的发展,而且对中国乃至东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钱币与交通
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日益增长和贸易范围的迅速扩大,交通事业也必然获得很大进步。同时,各地之间文化经济往来的频繁,也加快了钱币的流通,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时社会交通道路的发展。如在途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各国的丝绸之路上,曾大量出土我国五铢、开元通宝等钱,以及罗马帝国、波斯银币等。通过综合我国古代钱币的出土地点,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当时社会的交通运输情况,交通网的形成特点等。
四、对周边国家钱币文化影响的研究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影响辐射四面八方,对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朝鲜、越南、日本、琉球等影响深远。这些国家和地区不仅铸造自己的汉文钱,还仿铸中国历史上的某些年号钱,从型制、工艺,到文字、书法艺术,都与中国钱币如出一辙。我们开展对周边国家钱币文化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中国钱币文化对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铸币型制、文字的影响等。亚洲古代钱币文化以中国为核心,向周邻各国和东南亚地区以及世界各地不断辐射,从而形式了以方孔圆形为主要特征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通过深入研究我国古代钱币,结合周边国家、地区古代钱币的使用情况,可以进而考证我国对东方钱币文化的渐进式影响。
一部古代钱币发展史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史。中国古代钱币是历代王朝或地方、临时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历史上凡是新皇帝继位或新政权建立,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元(或建元),然后是铸币,目的是以此来诏告天下,宣示正统地位,行使统治权。所以说,一部多姿多彩的中华钱币史,也不断丰富着华夏文明史:农耕文明的底蕴散发于布币的起转腾挪间,游牧文化的豪放情怀折射在刀币的坚韧线条里,经久不衰的圆形方孔彰显着古老文化情结深处的价值内涵,隽永奔放的钱文挥洒出一幅泱泱中华的艺术风范。畅游其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祖国钱币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为中国钱币博物馆陈列宣教部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