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斌
余额宝打出的广告词是“会赚钱的支付宝”。行内人知道,支付宝学的是PayPal,全球在线支付巨头美国PayPal公司早在1999年推出了将PayPal账户余额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模式,阿里2013年余额宝上线,谁学谁不言而喻吧?
至于这个美国“余额宝”,2011年6月清盘关闭了,原因是收益率过低,引发了大规模赎回,即挤兑。要知道,该产品推出次年即2000年,年化收益率达到5.56%。2014年亦是余额宝推出的第二年,年化收益率6%-7%,完胜美国“余额宝”。我们当然支持金融创新,但在乐观爆棚时,有必要分析一下余额宝可能的风险。
行内人都知晓余额宝的货币基金属性,不过余额宝可不能直接等同于货币基金。这是一个两层结构:一是阿里的余额宝,相当于活期储蓄账户,但收益率远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查阅余额宝官网,2014年2月24日七日年化收益率6.1360%,二是阿里控股的天弘基金,余额宝的钱流入其增利宝基金,余额宝的收益率实际上是该基金的收益率,该基金把90%以上的钱投入了银行协议存款。在高收益率吸引下,余额宝规模呈指数级增长,里面关涉的系统风险不可不察。
余额宝已享受了商业银行的待遇:向超过5000万的客户“高息吸储”,并把客户存在余额宝账户上的钱投资于基金。但无需理会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准备金计提与存贷比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及在账户、结算与反洗钱等业务操作中的合规要求。余额宝能在极短时间内滚雪球般坐大,说到底就是存在监管套利,商业银行的好处我要、“坏处”我不要,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有可持续性吗?
余额宝自有资金才一个亿,一个亿撬动4000亿存款,杠杆率太高了;商业银行注册资本少则几十亿、多则几千亿。目前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是20%,如果余额宝是商业银行,就得从4000亿存款中计提800亿,以管控挤兑风险,但这样一来,其收益必然受到影响。
那么多人追捧余额宝,是因为其提供的高收息率和随时提现的承诺。不过往余额宝上转钱时,你知道自己实际上买的是基金吗?买基金是投资,投资有风险。
(原载《南方周末》2014年2月27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