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举世公认的理论大家和文章大家,毛泽东是怎样写理论文章的呢?毛泽东喜欢写生动活泼的文章,讨厌枯燥乏味的“八股文”。
“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以问题为切入点
毛泽东写文章从来不是为写而写,一定是以问题为切入点,从问题意识开始下笔。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例,开头语即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特别强调,“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从调查研究中得到的。这就是毛泽东为什么要不断强调“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道理。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写出的文章就是“闭着眼睛在那里瞎说”。他认为瞎说“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因此他提出“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并反复提醒人们,写文章前如果“不到工人、农民、社会中去调查,不到群众中去调查,不在斗争中逐步深入调查研究”,就“不可能写出来”。
“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不能满足于现象罗列
既注重运用鲜活材料,又讲究观点鲜明。毛泽东多次强调,一篇文章必须讲出一定的道理、有鲜明的观点,反对材料或现象罗列。他指出,既然问题提出来了,“你总得赞成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如果写文章或发言只提出一大堆材料,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说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这种方法更坏”。“对事物有分析”的文章才“有说服力”,“要学会用材料说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有材料,但是一定要有明确的观点去统率这些材料”。
一篇文章要做到观点鲜明,就必须坚持真理。毛泽东认为,写文章或做演说,所阐述的问题,只要是反映科学的、真理的内容,就“决不怕人家驳”。他提出:“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正因为共产党人坚持的是真理,所以要敢于亮出自己的鲜明观点。毛泽东强调:“我们共产党人从来认为隐瞒自己的观点是可耻的。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观点鲜明的文章,一般都是精炼且言之有物的。毛泽东认为,文章应该“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他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列举的“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并批评道,“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他断定写这样文章的人,“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毛泽东认为,那种没有明确观点、只会简单列举材料的文章的写法,“实在是一种最低级、最幼稚、最庸俗的方法”。
“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必须抛弃“党八股”
一篇文章在提出问题并亮明观点后,“还要有比较恰当的表达方式告诉别人”。这是毛泽东写文章特别看重的。他认为,写文章和讲话一样,一定要看对象;如果不看对象,写出来的都是“党八股”式的文章,就会“害人不浅”。毛泽东比喻说,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更要看读者、看听众,“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要养成人民群众喜欢的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文风。毛泽东历来强调,文章所用的语言要丰富,文字要有味道,“如果一篇文章,一个演说,颠来倒去,总是那几个名词,一套‘学生腔’,没有一点生动活泼的语言,这岂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像个瘪三吗?”人民群众“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我们也不需要这样蹩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毛泽东主张,要想做到语言上生动活泼、新鲜有力,就必须向三个方面学习: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但不能变成“洋腔洋调,中国人写文章没有中国味道”,要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第三,“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
文章最终要“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毛泽东认为,写文章是要吸引人去看的,如果文章吸引不了人看,这样的文章是发挥不了实际作用的。吸引人的文章,除了前面提到的有问题意识、有鲜明观点、有生动活泼的语言等因素外,毛泽东还强调了几点:一是文章标题要“吸引人看”,特别是理论文章和评述类的文章,“标题要吸引人看,这很重要”。但吸引人并不是哗众取宠,也不是空洞无物,而是要有实际内容,因此“标题必须有内容”。二是文章写完后要经得起反复审看,不能匆匆忙忙“拿出去害人”。写文章“是专为影响人的”,写好之后不能“马马虎虎地发表出去”,而要“多看几遍,像洗脸之后再照照镜子一样”,“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三是写出的文章要经得起群众“考验”,一篇文章形成观点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而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因此,只有那些群众看得懂的、喜闻乐见的文章,才经得住“考验”。
总之,毛泽东说过:“文章和文件都应当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毛泽东所写的文章,使用的是“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语言和逻辑,所以他的文章看起来带劲,正如他自己所比喻的“像一个健康人”;而毛泽东反对的“党八股”类的文章,正如他所比喻的“瘦得难看,不像一个健康的人”。毛泽东作为理论大家、文章大家,真可谓文如其人!
(摘编自《学习时报》,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