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怎样写文章
祝邯郸银行报越办越好
对《春秋》“漏记”日食原因的计量分析
我与邯郸银行报的情结
服务热情 信誉第一
让青春在抗疫中闪耀
“发光的青春
英 雄
热爱生活,努力工作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2年6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春秋》“漏记”日食原因的计量分析

 

           郑志瑛
  众所周知,现存《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史,较完整地记载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共242年(即公元前722-公元前481年)的诸多史实,基本上是鲁国的信史。对于它的真实性,我们从它所记载的日食这一客观天象的准确性上,便可得到有力佐证:现存《春秋》共记录了36次日食(“日有食之”),除2次经简单考证(均为1月之内2次日食)即可断为错简或误认、误记外,实记34次,有33次已为现代精确的科学方法所认证(中华书局1984年版《经书浅谈》,杨伯峻)。这是古人无法伪造的。但是,据现代天文学家精确推算(同上书),《春秋》242年间,鲁都曲阜应该出现可见日食60次。莫非《春秋》有半数的日食没有记载?况且日食在动辄占星问天的古时绝非小事一桩,这可是关乎《春秋》史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重大问题,为史为学者不可不察。
  著名古籍学家杨伯峻教授认为,现存《春秋》“漏记”日食次数的原因有二:“或者失载,或者脱漏”。但一半左右的日食记录不可能都在所脱漏的一千多字之中,注重天命的古人也不可能对不期而致的日食现象如此怠慢。我们应该用全新的计量分析方法对此给予科学解释。
  (一)因《春秋》原文脱漏,致使现存《春秋》3次日食“漏记”。现存《春秋》有一万六千多字(按16500字计),据曹魏时张晏和晚唐时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知现存《春秋》与原文相比脱漏了一千多字(按1500字计)。这样,16500字中记有36次日食,即每千字《春秋》平均记载日食2.2次。由于《春秋》为编年史,日食又是有规律出现的自然现象,所以脱漏的1500字中应该有3次的日食记录也随之脱漏,造成现存《春秋》“漏记”。
  (二)因雨雪阴雾等天气原因,使23次日食“漏记”。春秋时期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准确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史官只能记下“目击日食”,而不可能记下全部“应有日食”——天气的阴晴直接影响了日食的记录次数。查《中国统计年鉴1984》,1951-1980年期间,济南市的年均日照时数为2737.3小时(曲阜资料缺),日照概率为0.625(=2737.3小时/365天×12小时),即非日照概率为0.375。因济南与曲阜的直线距离仅100多公里,以其代曲阜日照概率当为不谬。据此推算,《春秋》242年间60次日食中,有37.5%即23次因雨雪阴雾等天气原因而被史官“漏见”、造成“漏记。”
  上述两个原因共使现存《春秋》“漏记”了26次日食,加上实记的34次,共60次,与今天科学推算的完全吻合。因此,从《春秋》对日食记录的准确性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春秋时期古人对天象的重视程度,也可以进一步确认《春秋》的可信性。

 
下一篇4  
 
   
   
   

邯郸银行-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