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海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这反映的是石油工人的气魄和豪迈。
于无声处听惊雷,说的是暴风雨来临之前的沉默。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白居易讲的琵琶演奏中的高深的艺术境界。至于后来的泛用,那是另外的事情。
我的小文用的这个题目,是有感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两件小事情。
体育场是大家早起锻炼比较集中的地方,宠物是不能入内的。门卫管得很严。但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那一天早起,一个中年男子牵着一条狗走了进去。一时间大家都注意到了此事,并开始窃窃私语,不满意的情绪是显而易见的。但说是说,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面对狗的主人讲不能入内的话。一会儿,一个晨练的白发老人跑了过来,说话声音十分洪亮,有点气壮山河的味道:“牵狗的请出去,这不是遛狗的地方!”这一嗓子还真管用,那个中年男子在众目睽睽之下,乖乖地领着自己的宠物走出了体育场。我对这位老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早起锻炼碰到此人,我都要打一下招呼,以示敬意。
一次坐高铁,车箱里的人不算多。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很讲究的老太太,文质彬彬,也很健谈。中途她上卫生间。一个小伙子关门出来,她随即推门进去又旋即出来,喊住那个小伙子:“你为什么不冲大便,请你回来冲掉!”语气很是坚定。小伙子自知做得不对,瞪着眼,很不情愿地返回了卫生间。我当时想,这老太太也是厉害了一些,他没冲你进去冲一下,不也就行了吗!老太太回到坐位后,我委婉地表达了此意。她说,那不行,如果这次不让他回来冲一下,下次也许他还会这样做。我这样说他一次,也是让车箱里的人都知道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想想也是,文明的习惯不也就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有声”之中,逐步形成的吗?
事后我常常想到这两位出声者。敢于出声是一种担当,我特别佩服我遇到的这两位老者,多好的百姓啊!也许他们没想那么多,只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和直觉。但这种社会担当和境界,多么的可敬可贺!如果都像他们,我们的环境和文明将是多么美好的光景。谁都知道,在特定的情况下,“出声”是要担风险的,不管是在官场还是在民间。但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你不出声我不出声,那么风清气正就是一句空话,事情不是越来越好,只能是越来越糟。而最终带来的也必定是对自己的伤害。
一批贪官落马,这怨不得别人,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但仔细分析,这些人多数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坏人,而且有的还做过贡献,有过自已的辉煌。他们的变坏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内因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但政治生态不好,缺乏像体育场里和高铁车箱中那两个敢于出声的人,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因素。南京市长季建业,专横拔扈,为所欲为,周围的人无一劝谏,没有提不同意见的。别说大事,就是季的鼻毛特长,鼻子底下总是黑乎乎的,见诸报端的照片和晚上的电视里,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形象很是不雅,但周围的人连一点小小的提醒也没有。还是一个媒体人买了一把鼻毛剪送给了季建业。当时季说他不需要这东西,但随后没几天,人们发现季建业的鼻子下面干净了。这一件小事情,可以让我们想到许多。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明哲保身,少得罪人,所以在当出声时不“出声”。也怪不得人们有这种思想,因为“老好人”有着肥沃的社会土壤。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国人的劣根性是连在一起的,对此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就有过深刻的剖析,并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叹。一事当前,先替自己考虑,大哥二哥麻子哥,你好他好我也好,不讲原则,一团和气;四面讨好,八面玲珑;宁可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孰不知,这样的结果,会一面害人,一面害己;近在害人,远必害己。这个“老好人”还是真的不能当。(作者为高级编辑,韬奋奖获得者,省管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