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的邯郸情怀
得本真 唯求是
大堂经理的“初心”
词二首
坚持学习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21年5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毛泽东主席的邯郸情怀

 

 

             孟庆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邯郸,对这座古城倍爱有加。毛泽东来邯郸视察、停留达26次之多,对邯郸的建设和发展给予了殷切的关怀,倾注了大量心血。
  一、专程到邯郸参谒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1952年10月28日,毛泽东离京,先后在徐州、开封、新乡等地视察黄河故道与黄河。在返京途中,毛泽东专程参谒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11月1日下午2时许,专列到达邯郸。在公安部部长罗瑞卿、铁道部部长腾代远、天津市委书记黄敬、天津市主管工业的负责人李浊尘以及身边工作人员汪东兴、叶子龙、李银桥等人的陪同下,毛泽东走下专列,乘轿车驶向陵园。
  毛泽东下车后,径直朝迎门而立的烈士纪念塔走去。在纪念塔正面,毛泽东停下脚步,摘下帽子,静默伫立,缅怀先烈。塔的东侧镌刻着他遒劲有力的大字:“英勇牺牲的烈士们千古无上光荣”。若干年后,薄一波来邯郸拜谒烈士陵园时,提议应突出毛泽东题词的位置;后在1965年重修塔碑时,才将毛泽东的题词置于纪念塔的正面。
  接着,毛泽东穿过公祭先烈的大广场,来到与塔碑相对的人民英雄纪念墓前,参谒公墓。参谒后,毛泽东问身边的罗瑞卿和腾代远:“左权的墓在哪里?”腾代远指了指说:“在东面。”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级别最高的将领,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牺牲后,公葬于涉县石门,1950年移葬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毛泽东来到这位浴血太行的将军墓前,摘下帽子,肃立默哀。罗瑞卿对毛泽东说:“那边还有朱总的题词。”毛泽东来到碑楼东侧的朱德诗碑前,禁不住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低声吟诵起来。
  毛泽东走下碑楼,戴上帽子,见东面的工地上正在搭架施工,要走过去看看。随同人员告诉他说:“那里正在修建烈士堂,它是仿照北京中山纪念堂进行设计的。”毛主席听后,双手背在身后,站在左权碑楼前的广场上,仰望着这些建筑,轻声说:“他们应该有一块安息之地呀。”
  下午3时许,毛泽东返回专列北去。
  二、与邯郸干部群众同看地方戏
  1959年9月18日,毛泽东一行从北京出发,先后在天津、济南、郑州视察后,于23日18时乘专列到达邯郸。
  当晚,邯郸地委在地委礼堂为毛泽东安排了一场戏曲晚会。演出的剧目是豫剧《黄金蝉》、武安落子《端花》和豫剧《穆桂英挂帅》。分别由邯郸地区东风豫剧团和邯郸地区平调落子剧团出演。豫剧团的演员都是十二三岁的娃娃。
  20时,当毛泽东在地委领导的簇拥下,从礼堂西侧南门步入大厅时,提前入场的驻邯部队代表和部分机关干部千余人全体起立,掌声响彻整个礼堂。身着戏装的小演员列队站在舞台上,欢呼跳跃。毛泽东沿着西侧的过道,一边向前走,一边鼓掌,还不时地向观众和舞台上的演员招手致意。
  “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台上台下汇成一体,欢呼声像巨雷在大厅里滚动。
  许久,毛泽东挥动双手示意大家坐下,然后他才在第一排中间的沙发椅上落座。为了让毛泽东看好演出,工作人员临时拆掉了前8排坐椅,并新安装了两排沙发椅。
  20时20分,演出开始。毛泽东靠在沙发上,神情贯注地观看着演出,当毛泽东看到精彩处,还不时地发出笑声。毛泽东在看完《端花》后,高兴地对身边的地委领导说:“好,打破了清规戒律。”这出戏后被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成《蓓蕾初开》,在全国公映。当毛泽东观看东风豫剧团的压轴戏《穆桂英挂帅》时,对扮演穆桂英的小演员胡小凤的演技十分欣赏。在唱出“穆桂英我五十三岁又管三军”时,毛泽东高兴地问:“扮演穆桂英的孩子多大了?”坐在他身边的地委书记庞钧答:“13岁了。”毛泽东赞许说:“13岁的孩子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哇!”
  据剧团工作人员统计,在整个演出过程中,毛泽东一共笑了39次。
  22时40分,演出谢幕。毛泽东热情地发出邀请:“可以叫孩子们到北京,参加今年的国庆献礼,庆祝建国十周年。”
  随后,东风豫剧团和平调落子剧团分别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三、走进邯郸纺织工人中间
  24日早晨,毛泽东说:“去见见工人吧!”上午9时许,毛泽东走下专列,跨过铁道,从国棉二厂北门进入厂区,来到提前列队等候在那里的千余名纺织工人代表面前,人群中立即爆发出“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
  工作人员从专列上卸下一辆苏联进口的敞篷吉普车,想让毛泽东登上敞篷车接见工人,毛泽东说:“见工人,我不坐车。”为了走近工人,他时而靠左,时而靠右,呈折线形穿梭于工人队伍之间。
  棉纺二厂的领导提前准备了一张三屉桌和一部扩音器,想让毛泽东接见完工人后发表讲话;车间的工人早已把车间打扫得一尘不染,盼望毛泽东能走进车间。但由于日程紧张,这些想法没有变成现实。
  当毛泽东从工人队列中走出后,正准备乘轿车离开时,20多名正在上早班的工人从车间跑了过来,毛泽东见此情形,便停了下来,面带微笑,转向工人,握住了一位工人的手。
  9时30分,毛泽东乘车向磁县成安方向驶去——当时成安镇属磁县管辖。
  四、倘佯于邯郸万亩棉田
  经过半小时的行程,来到了成安镇城关营棉花丰产方。按照原定计划,毛泽东这次视察的地点是成安镇道东堡棉花丰产方,途经城关营棉花丰产方。可是,正在城关营棉田里作业的棉花姑娘,看到毛泽东的视察车队到来后,顾不得解下腰间系着的棉花包,就纷纷向车队奔去,在场的农业技术员和大队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聚在一起,迎着车队高呼口号。毛泽东下车向群众招手致意,并同群众握手,他决定先视察这个丰产方。
  当毛泽东看到地头一块牌子上写着亩产三千斤时,用质疑的口吻问道:“三千斤能收到吗?”邯郸地委书记庞钧赶忙纠正说:“一千斤,一千斤。”其实,毛泽东对当时全国各地存在的浮夸现象已非常警觉。毛泽东边走边谈,突然,一块牌子上的一首小诗吸引住了他:“大棉桃,不简单,桃子大得像鹅蛋。全国产量要列类,争取主席来看看。”毛泽东饶有兴致地看完后,风趣地说:“争取我来,我来了嘛。”
  毛泽东在进入试验田时,一条1米宽、1米深的水沟挡在他的面前,随行人员担心66岁的毛泽东行动不便,忙过去搀扶。毛泽东摆着手说:“不怕、不怕。”抬脚就迈了过去。
  这时,人越聚越多,毛泽东像拉家常一样,问完这个问那个,问完这事问那事,有问有答。当陪同人员让毛泽东上车去道东堡大队的丰产方视察时,毛泽东说:“看看吧,看看吧。”说着又向前走去。当走到一位女社员面前时,毛泽东亲切地问:“你今年多大岁数了,还摘棉花?”旁边人代答:“她今年50多岁了。”毛泽东又问:“一天能摘多少斤棉花?”旁边人代答:“她一天能摘五六十斤棉花。”
  12时许,毛泽东乘车来到道东堡大队的丰产方,这里是万亩棉花丰产方的中央。庞钧对毛泽东说:“请主席先休息一下吧!”毛泽东说:“先看棉花吧。”说着就向前走去。在这里,毛泽东首先视察了机井的使用情况,又视察了棉花、冬瓜、豆角等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午时过后,庞钧再次劝毛泽东休息,毛泽东这才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在丰产方中央临时搭建的休息室,并邀请棉花姑娘进屋交谈。
  在休息室中间位置,有一把为毛泽东准备的铺了毯子的红木椅,毛泽东没有坐,他让棉花姑娘王素梅坐这“第一把交椅”,王素梅不肯,让来让去,谁也没有坐。座位前的条形桌上摆满了用来招待毛泽东的熟红薯、花生、新鲜的西瓜、苹果和梨等土特产,毛泽东热情地把红薯分给棉花姑娘,自己也拿了一块,与她们同吃。
  初见毛泽东的人不免感到拘谨与紧张,毛泽东则利用人名或历史典故开句玩笑,化解紧张的气氛。在这次交谈中,毛泽东就用冯二马先生来趣解磁县县委第一书记冯迎祥的名字;用邯郸历史上“二度梅”的传说来比喻棉花姑娘王素梅和王秀梅。
  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只见一人手提菜刀向这边跑来,值勤人员眼疾手快,出手将来人手中的菜刀击落在地,这人极力辩解。毛泽东闻声走了出来,在知道事件的缘由后说:“要感谢大队长,否则我们都吃不成西瓜了。”原来,持刀的人是道东堡村的大队长,大队长发现招待主席的桌上有西瓜而没西瓜刀,便匆匆回村取刀,不料却引起一场误会。
  也正是在这次谈话中,毛泽东为邯郸的发展勾画了一幅宏伟蓝图,他说:“邯郸是赵国的都城,是五大古都之一,那时候有邯郸、洛阳、淄博……那时候没有上海、天津大城市。邯郸是要复兴的……”
  12时30分,毛泽东来到附近的成安良棉厂视察,在这里,他沿木板登上了棉花“山”。
  13时许,毛泽东回到专列,离邯去保定视察。
  1966年9月24日,有关部门把道东堡人民公社改名为“九·二四”人民公社,1982年3月恢复原名。
  五、在邯郸调研抗洪救灾工作
  1963年8月 ,河北省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致使山洪爆发,河堤决口,千里平原一片汪洋。平均水深1至2米,低洼处深达3、4米。4000多万亩土地被淹,2000多万灾民家园被毁,3万多人在水灾中受伤,酿成了特大洪灾。洪水过后,传染病猖獗,仅邯郸就有40余万人染病。
  1963年10月10日24时,毛泽东乘专列来到邯郸,11日下午在专列上召集河北省委、邯郸地委、邯郸市委、石家庄地委、邢台地委的负责人开会,关切询问河北省的受灾情况。
  毛泽东仔细地了解了河北的受灾面积、口粮救济、群众情绪、群众生活安排以及今后的水利规划、河流治理等情况。
  在谈到抗灾救灾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时,毛泽东要求新闻报道应及时跟上。
  在谈到有一些县城有城墙保护,没有受到多大损失时,毛泽东说:“城墙现在不是对付敌人,而是对付水,我看还得搞。要把城墙和护堤看成是生产资料,没有它,耕牛、犁、耙等生产工具都要被冲跑……”邯郸的永年广府古城就属于因有城墙保护而损失不大的情况。
在谈到石家庄正定的群众不让扒城墙时,毛泽东批评说:“我们没知识,不能再扒了,城是为了对付水,不是对付打仗的敌人。”
  谈话后,毛泽东提出要去永年广府古城看看,因当时瘟疫流行,交通不便,被劝阻。
  10月11日17时,毛泽东离邯南去,继续视察。11月17日,毛泽东发出了“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为了不打扰地方和便于安全保卫工作,毛泽东外巡时,通常都将食宿安排在专列上,专列实际上是毛泽东的流动办公室兼起居室。包括这次会议在内,毛泽东在邯郸总共召集了五次会议和一次调查研究,无一例外地都是在专列上进行的。
  邯郸是毛泽东莅临次数最多的地县级城市,毛泽东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邯郸的青山绿水之间……
(摘编自“方志河北”微信公众号)



 
下一篇4  
 
   
   
   

邯郸银行-行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