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区教育体育局
近年来,复兴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聚焦要素保障、路径创新、外延拓展,创新实施“353”工作法,赋能民族团结之花在复兴校园精彩绽放。
一、强化组织保障,三个方面同时发力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领导,全面覆盖。复兴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书记直接抓,“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负主责。区教体局成立以局党组书记为组长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领导小组,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压实相关人员的责任链与任务单,定期调度,如期交账,做到工作有规划、目标有分解、绩效有考核、奖惩有激励。
(二)坚持专业为先,建强队伍,全员提升。全区教育战线配齐配足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专业人员,依托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开展党支部书记、团队干部、大队辅导员、思政教师为主体的育人链条一体化系列培训,全程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坚持示范引导,点面结合,全域推进。全局一盘棋,依据时间表与路线图,全面开花与梯次推进相结合。全系统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1所,河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3所;11所学校申报了河北省“两带多节点”试点校,7所学校与新疆的学校结为联盟校。
二、选树工作标杆,五有标准扎实推进
(一)课堂教学有料儿。复兴区充分发挥课堂阵地主体作用,在各学科中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充分结合学科教学自身特点,挖掘思政元素,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浸式融入学生认知视野。教育系统举办大思政课程研讨会、典型课例观摩会,精彩打造周一红色思政课堂。在评价体系中,加大赋分权重,引领教师“堂堂优质课,天天思政课”。
(二)校园文化有景儿。复兴区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校园文化相融合,一校一景,匠心打造功能园角。区实验小学的辉光园、融园,阳春小学的同心园、向阳园,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同心筑梦园等,发挥着重要育人作用。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宣传橱窗等,把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标识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三)社会实践有地儿。充分利用复兴民族团结园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尤其是每年民族团结宣传月期间,教体局组织全区各学校举办启动仪式,举行民族团结游园活动、民族知识问答等。全区共挂牌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20多处,户外主题实践活动常年多达百余场。
(四)课后活动有味儿。全区中小学共开设民族团结主题类社团课程50多种,涵盖剪纸、扎染、版画、花馍、舞龙、磁州窑、民族舞蹈等多个方面,成为课堂教学有力的补充。复兴区实验小学舞龙社团、第三中学太极扇、东邢台小学抖空竹、八一小学舞狮等应邀参加多场大型展演活动。区实验小学还作为河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现场会唯一学校观摩点,迎来了全省160多名校长和民族工作干部的观摩。
(五)联盟共建有对儿。各学校积极对接新疆友好联盟校,结为手拉手友好学校。两地孩子们通过互通书信、线上同过“六一”等方式,互相了解,增进感情。2023年,新疆轮台县第二实验小学师生到复兴区实验小学开展了为期8天的联盟共建活动,同学们亲身感受到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相互帮助,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团结意识。岭南小学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季收到来自新疆小朋友的来信500余封,同学们一起拆信读信,感受不同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
三、拓展辐射半径,三方合力同向共育
复兴区坚持家校联动协同育人,开展“小手拉大手 共话民族情”家校共育活动,家长和孩子共同绘制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制作中华传统美食等,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伟大情感。复兴区密切校社互动融合育人,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宣讲、表演节目等,获得社区居民称赞。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复兴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方方面面,着力构建民族团结进步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工作新格局,让石榴花开的绚丽之美,闪耀在复兴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邯郸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供稿)